程某某,女,16岁,学生。
因气急紫绀,胸闷二十余天,于20199月27日入院。体检:胸透发现右侧胸部透亮度增加,无肺纹,肺组织压缩约30-40%,纵膈向左移,诊断为“右侧自发性气胸”。入院后行胸腔穿刺抽气,并使用抗菌素、氨茶碱等西药治疗,效果不佳,而转中医治疗。刻诊时,见气喘尤甚,张口呼吸,不能平卧,咳嗽痰多,痰质粘腻,咯出不爽,垢中痰声漉漉,胸闷食少,口唇指甲青紫色,舌苔白厚而腻,脉滑。
辨证施治:痰浊上壅于肺,气道被阻,肺气不得宣降。治以宣肺降逆,化痰平喘。以三子养亲汤合定喘汤加减。
处方:
玉苏子6g 白芥予6g 莱菔子6g
净麻黄5g 煨白果5g 款冬花6g
桑白皮5g 杏仁6g 厚朴6g
服二剂,气急胸闷减轻,守原方续服三剂已能平卧,嘱其再进七剂,临床症状悉除,病情基本告愈,经胸透复查正常而出院,两月后随访,未见复发,能正常上校学习。
按:《仁斋直指》:“肺主气也,一呼一吸上升下降,营卫息数,往来流通,安有所喘?唯夫邪气伏藏,痰涎浮涌,呼不得呼,吸不得吸,于是上气促急,填塞肺脘,激动争鸣,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状具矣。”中医虽无“气胸”之名,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,实属痰浊阻肺,气机宣降不利。以“三子”宜肺降逆,定喘汤豁痰定喘,故能收显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