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劳(慢性间质性肾炎)中医诊疗方案 一、诊断 (一)疾病诊断 1.中医诊断: (1)夜尿量增多是诊断肾劳的重要依据。 (2)病程较长,缠绵难愈,时轻时重,遇劳加重或诱发。常伴倦怠乏力、小便清长,腰痛或腰膝酸软。 (3)排除其他引起夜尿量增多的疾病。 2.西医诊断:参照陈楠主编《肾小管间质肾病诊疗新技术》、董德长主编《实用肾脏病学》确定诊断。 (1)有慢性肾盂肾炎、肾移植慢性排异病史及滥用镇痛药、马兜铃酸类中草药、环孢素或他克莫司、锂制剂等服药史; (2)起病隐袭,以夜尿增多为首发症状,禁水12小时尿渗透压<800mOsm/ kg·H2O; (3)尿改变轻微,尿常规检查尿蛋白±~++,可有尿糖阳性(空腹血糖正常); (4)血肌酐升高而无明显水肿; (5)贫血出现早而重,与血肌酐升高程度不成比例; (6)不伴高尿酸血症、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及大量蛋白尿、水肿等肾小球疾病; (7)病理检查见肾小管灶状或多灶状萎缩,肾间质灶状或多灶状纤维化伴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,肾小球无明显异常或病变相对较轻。 (二)证候诊断 1.脾肾气虚证:小便清长,夜尿增多,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,倦怠乏力,嗜睡,食少纳呆,腰膝酸软,形体瘦弱。舌质淡红,舌苔薄白,脉沉濡细。 2.气阴两虚证:腰膝酸软,夜尿增多,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,自汗或盗汗,口干或口渴,五心烦热。舌质淡红,苔少乏津,脉细数。 3.肾阳虚衰证:畏寒肢冷,夜尿增多,小便清长,倦怠乏力,腰痛。舌质淡,舌苔薄白而润,脉沉细无力。 4.寒湿困脾证:恶寒纳呆,肢体困重,夜尿增多,腹胀便溏,恶心或呕吐,倦怠乏力。舌质淡胖,舌苔白腻,脉沉滑。 5.肾虚血瘀证:夜尿增多,腰膝酸软,舌下脉络瘀滞,腰痛固定,肌肤甲错,肢体麻木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,舌苔白,脉细涩。 二、治疗方案 (一)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.脾肾气虚证 治法:健脾益肾。 推荐方药:六君子汤合水陆二仙汤加减。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陈皮、砂仁、山药、山萸肉、菟丝子、炒杜仲、金樱子、芡实、覆盆子等。 中成药:口服金水宝胶囊、百令胶囊、黄芪颗粒等。 2.气阴两虚证 治法:益气养阴。 推荐方药: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。太子参、黄芪、麦冬、五味子、旱莲草、女贞子、山萸肉、生地、山药、黄精等。 中成药:口服灯盏生脉胶囊等。 3.肾阳虚衰证 治法:温肾助阳。 推荐方药:桂附地黄汤加减。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萸肉、菟丝子、仙灵脾、炒杜仲、肉苁蓉、炒山药等。 中成药:口服金水宝胶囊、桂附地黄胶囊、右归丸等。 4.寒湿困脾证 治法:健脾化湿。 推荐方药:藿香正气汤加减。藿香、紫苏、半夏、生姜、陈皮、茯苓、炒白术、炒山药、厚朴、砂仁等。 中成药:口服藿香正气软胶囊、藿香正气口服液等。 5.肾虚血瘀证 治法:补肾活血。 推荐方药: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。熟地、山萸肉、炒山药、丹皮、仙灵脾、炒杜仲、红花、赤芍、莪术、川芎、酒大黄等。 中成药:口服金水宝胶囊、血府逐瘀胶囊等。 (二)针灸治疗 用辨证选穴的方法,对各证型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治疗,2次/周。 1.脾肾气虚证 推荐选穴:足三里、肾俞、太溪等进行针刺或艾灸。 2.气阴两虚证 推荐选穴:三阴交、气海、足三里等进行针刺。 3.肾阳虚衰证 推荐选穴:肾俞、304am永利集团元、足三里等进行针刺或艾灸。 4.寒湿困脾证 推荐选穴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阴陵泉等进行针刺或艾灸。 5.肾虚血瘀证 推荐选穴:太溪、太冲、血海等进行针刺或艾灸。 (三)穴位注射疗法 用辨证选穴的方法,对各证型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,2次/周。 1.脾肾气虚证 推荐选穴:足三里、肾俞、太溪等; 推荐中药注射剂:黄芪注射液。 2.气阴两虚证 推荐选穴:三阴交、气海、足三里等; 推荐中药注射剂: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。 3.肾阳虚衰证 推荐选穴:肾俞、304am永利集团元、足三里等; 推荐中药注射剂:参附注射液。 4.寒湿困脾证 推荐选穴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阴陵泉等; 推荐注射剂:维生素B1注射液。 5.肾虚血瘀 推荐选穴:太溪、太冲、血海等; 推荐中药注射剂:灯盏细辛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。 (四)其它疗法 1.结肠透析疗法 各型均可用结肠透析机进行结肠透析治疗,2次/周。 (1)脾肾气虚证 推荐灌肠方药:党参、肉苁蓉、煅牡蛎、生大黄等。 (2)气阴两虚证 推荐灌肠方药:黄芪、生地、生地榆、煅牡蛎、生大黄等。 (3)肾阳虚衰证 推荐灌肠方药:附子、肉苁蓉、煅牡蛎、生大黄等。 (4)寒湿困脾证 推荐灌肠方药:苍术、藿香、煅牡蛎、土茯苓、生大黄等。 (5)肾虚血瘀证 推荐灌肠方药:炒杜仲、肉苁蓉、煅牡蛎、生大黄、红花、丹参等。 2.低频脉冲疗法 治疗设备用肾病治疗仪,2次/周。 (1)脾肾气虚证 推荐选穴:足三里、肾俞、太溪等。 (2)气阴两虚证 推荐选穴:三阴交、气海、足三里等。 (3)肾阳虚衰证 推荐选穴:肾俞、304am永利集团元、足三里等。 (4)寒湿困脾证 推荐选穴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阴陵泉等。 (5)肾虚血瘀证 推荐选穴:太溪、太冲、血海等。 (五)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2003美国肾脏基金会组制定的《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》。主要包括:慢性肾脏病、肾性高血压、肾性贫血、肾性骨病等治疗。 (六)护理 应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。饮食以优质低蛋白、易消化食物为主,如用奶、鸡蛋、淡水鱼等,摄入量一般为0.6g/Kg·d。病室内阳光充足,防止患者感冒受寒。积极主动给患者讲解有304am永利集团知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,消除恐惧心理。 三、疗效评价 国内无统一的肾劳(慢性间质性肾炎)评价标准,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(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2)的“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”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。 (一)评价标准 1.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(1)显效:症状减轻或消失,Scr下降≥30%,禁水12小时尿渗透压上升≥30%; (2)有效:症状明显减轻,Scr下降15%~29%,禁水12小时尿渗透压上升15%~29%; (3)无效: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,Scr下降<15%,禁水12小时渗透压上升<15%。 2.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(1)临床控制: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,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≥95%; (2)显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明显改善,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≥70%,<95%; (3)有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均有好转,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≥30%,<70%; (4)无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无明显改善,甚或加重,证候积分减少<30%; (5)加重:临床症状、体征均有加重,证候积分无减少或增加。 3.症状或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(1)消失:治疗后症状或体征消失; (2)改善:治疗后症状或体征较治疗前降低1~2级(如6分下降至2分,或3分下降至1分;或6分下降至4分,4下降至2分,或3分下降至2分,2分下降至1分); (3)无效:治疗后症状或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; (4)加重:治疗后症状或体征较治疗前加重。 (二)评价方法 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(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2)的“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”制定。 1.夜尿量多 0分:夜尿占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以下; 2分:夜尿量占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; 4分:夜尿量占全天尿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; 6分:夜尿量占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二以上。 2.倦怠乏力 0分:无倦怠乏力; 2分:体力劳动即感觉乏困; 4分:可坚持轻体力劳动; 6分:勉强支持日常活动。 3.气短懒言 0分:无气短懒言; 1分:劳累后气短; 2分:一般活动即气短; 3分:懒言,不活动也气短。 4.腰痛或腰膝酸软 0分:无腰痛或腰膝酸软; 1分:偶尔发生; 2分:每天疼痛或酸软时间少于3小时; 3分:持续疼痛或酸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