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淋(再发性尿路感染)诊疗方案 一、诊断 (一)疾病诊断 1.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《中医内科学》(周仲瑛主编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)和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第二版(王永炎、严世芸主编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9)。 (1)小便频数,淋沥涩痛,小腹拘急引痛,为各种淋证的主症,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。 (2)劳淋:病程较长,缠绵难愈,时轻时重,遇劳加重或诱发。尿液赤涩不甚,溺痛不著,淋沥不已,余沥难尽,乏力,不耐劳累。 (3)病久或反复发作后,常伴有低热,腰痛、小腹坠胀等。 2.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《内科学》第七版(陆再英等主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8)和《肾脏病临床与进展》(郑法雷等主编,人民军医出版社,2006)。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: ①清洁中段尿(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~6小时以上)细菌定量培养,菌落数≥105/ml。 ②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>10个/HP,有尿路感染症状。 具备上述两项可以确诊。如无第二项,则应再作尿菌计数复查,如仍≥105/ml,且两次的细菌相同者,可以确诊。 ③作膀胱穿刺尿培养,细菌阳性(不论菌数多少),亦可确诊。 ④作尿菌培养计数有困难者,可用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(尿停留于膀胱4~6小时以上)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查找细菌,如细菌>1/油镜视野,结合临床症状亦可确诊。 ⑤尿细菌数在104-105/ml之间者,应复查。如仍为104-105/ml,需结合临床表现诊断,或作膀胱穿刺尿培养确诊。 ⑥当女性有明显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尿白细胞增多、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≥102/ml,并为常见致病菌时,可拟诊为尿路感染。 ⑦老男性,如有尿路感染症状,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≥103/ml时,可以诊断;对于存在尿路复杂情况,如前列腺肥大、尿路结石或留置导尿管等,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≥104/ml时,可以诊断。 再发性尿路感染是指半内尿感发作2次或2次以上,或1内尿感发作3次或3次以上。再发性尿路感染包括重新感染和尿路感染复发。①重新感染:治疗后症状消失,尿细菌定量培养阴性,但在停药6周后再次出现真性细菌尿,菌株与上次不同,称为重新感染。②复发:治疗后症状消失,尿细菌定量培养阴转后在6周内再出现菌尿,菌种与上次相同(菌种相同且为同一血清型),称为复发。 (二)证候诊断 1.气阴两虚,膀胱湿热证 主症:①尿频;②倦怠乏力;③小腹不适。 次症:①尿色黄赤;②遇劳加重或复发;③手足心热;④舌质红、少津和/或脉沉细或弦数或滑数。 具备主症三项,或主症二项兼次症二项者,即可诊断。 2.肾阴不足,膀胱湿热证 主症:①尿频而短;②腰酸痛/手足心热;③小腹不适。 次症:①尿热;②口干舌燥;③小便涩痛;④舌红、少苔和/或脉细数或滑数。 具备主症三项,或主症①③兼次症②①或②③,或兼次症④①或④③者,或主症②③兼次症①或③者,即可诊断。 3.阴阳两虚,湿热下注证 主症:①尿频;②欲出不尽;③遇冷加重。 次症:①小腹凉;②腰酸痛;③夜尿频;④舌质淡苔薄白和/或脉细弱或沉细。 具备主症三项,或主症二项兼次症二项者,即可诊断。 二、治疗方案 (一)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.气阴两虚,膀胱湿热证 治法:益气养阴,清利湿热。 推荐方药:清心莲子饮加减。黄芪、党参、石莲子、茯苓、麦冬、车前子、柴胡、黄柏、地骨皮、甘草等。 2.肾阴不足,膀胱湿热证 治法:滋补肾阴,清利湿热。 推荐方药:知柏地黄丸加减。知母、黄柏、生地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茯苓、丹皮、泽泻、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等。 3.阴阳两虚,湿热下注证 治法:滋阴助阳,清利湿热。 推荐方药:肾气丸加减。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山药、巴戟天、淫羊藿、制附子、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、薏苡仁、败酱草等。 (二)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,辨证选择三金片、银花泌炎灵、热淋清、知柏地黄丸、补中益气丸、济生肾气丸等。 三、疗效评价 (一)评价标准 1.证候评价标准 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(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2)的“中药新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”而制定。 (1)临床治愈:中医临床症状、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,证候积分减少≥95%。 (2)显效:中医临床症状、体征明显改善,证候积分减少≥70%。 (3)有效:中医临床症状、体征均有好转,证候积分减少≥30%。 (4)无效:中医临床症状、体征均无明显改善,甚或加重,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%。 2.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钱桐荪主编《肾脏病学》(第三版,华夏出版社,2001)和林善琰主编《当代肾脏病学》(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,2001)。 (1)治愈: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,尿细菌培养阴性,并于第2周、第6周各复查尿细菌培养1次。如均为阴性,可诊为近期治愈;追踪6个月无再发者为完全治愈。 (2)有效: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,尿细菌培养阴性。 (3)无效:①疗程结束后,尿细菌培养定性检查仍阳性;或者于6周复查时尿细菌培养为阳性者。②疗程结束后症状不久又再现(多在6周内),而且尿菌数≥105/ml。 (二)评价方法 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(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2)的“中药新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”而制定。 主要症状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小腹胀痛每周记录1次,轻度计2分,中度计4分,重度计6分,症状消失计0分。 (1)尿频 轻度:小便次数略有增加,每天增加2~3次。 中度:小便次数有所增加,每天增加4~6次。 重度:小便次数增加,时时都有尿感。 (2)尿急 轻度:小便急迫,可忍耐。 中度:小便急迫,仅可忍耐片刻。 重度:小便急迫,迫不及待。 小腹不适 轻度:小腹胀痛不适/小腹凉感轻微。 中度:小腹胀痛/小腹凉感明显。 重度:小腹胀痛/小腹凉感甚。 尿痛 轻度:小便时尿道隐隐作痛,不影响排尿。 中度:小便时尿道痛较重,排尿不爽。 重度:小便时尿道疼痛难忍。 腰酸痛 轻度:腰酸软,时而作痛。 中度:隐隐痠痛,须常变换体位。 重度:腰痛如折,持续不已。 (6)口干 轻度:轻微口干。 中度:口干饮水可缓解。 重度:口干欲饮水,饮而不解。 (7)乏力 轻度:劳则即乏。 中度:动则即乏。 重度:不动亦乏。
|